宝宝脾虚、积食要分清,拒绝药物调理,妈妈一定要记住这几招

作者:奶粉智库网
2023-06-26

在中医看来,脾胃是“后天之本”,并认为“养生要以脾胃为先”,将脾胃看作身体的基础和轴心。脾虚是指身体吸收、运化食物的功能出了问题,进而导致身体抵抗能力变差。小孩生长发育迅速,对各种营养素要求较大,而脾胃发育还未健全,若饮食不节,饥饿不适,便易损伤脾胃而生病,出现腹泻、呕吐、积食等。


孩子 (14).jpg


宝宝出现脾虚的原因


喂养不当是宝宝脾虚的主要原因,喂养不当易造成脾虚,脾虚的形成多在1岁左右。举个例子,宝宝已经吃饱了,父母还希望宝宝多吃点,强逼着宝宝吃饭。另外,宝宝1岁后还以母乳为主、睡觉前喝奶,常喝凉茶、喝冷饮、常因生病而吃药等,都容易导致小儿脾虚。


如何判断你的宝宝是不是脾虚


宝宝脾虚很容易表现出来,可从口气、睡眠、大便等方面判断宝宝的脾胃情况


1)若有口气,宝宝会夜睡不宁,若不调理饮食很容易生病。


2)大便干硬如羊屎,或排便规律突然改变,如平时习惯下午三四时大便,某日突然早上大便,次数增加,或某天不便而集中在第二天便便,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是消化不良的征兆。


宝宝容易脾虚的几个阶段


刚出生时:


有的宝宝在妈妈体内就已经出现了脾热(如黄疸、鹅口疮等),如果不经过及时处理,就会造成脾虚。


出生3个月左右:


这时候宝宝的食量增加,有些妈妈又过量喂养,很容易造成宝宝脾胃负担过重,出现脾虚。这时候宝宝出现的消化不良、腹泻、舌苔白厚等症状,都是因为脾胃积食引起的。很多宝宝的湿疹、鹅口疮等问题,也是因积食造成的脾胃湿热导致。


开始添加辅食之后:


这时候宝宝吃得比较多,并且和外界的接触增多,很容易因积食、着凉等原因导致脾虚。


1岁以后:


这时宝宝有了自主选择食物的能力,容易暴饮暴食,如果之前没有调养好脾胃,就会出现脾虚。


孩子 (17).jpg


孩子脾虚会导致什么后果?


1、不长个,身体瘦小。


脾虚导致营养吸收变差,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求,会让孩子不长个,吃再多也不长肉。


2、身体没劲儿,精神萎靡。


脾主四肢、主肌肉,四肢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孩子会出现四肢消瘦、无力等问题。


3、挑食、厌食、拒食


脾虚导致食物无力被消化,孩子很容易腹胀,进而导致胃口变差,挑食、不爱吃饭。


4、体质差,容易感冒、咳嗽。


脾虚后营养跟不上,体质会很差,时间长了还会导致肺气虚,造成反复感冒、咳嗽等。


5、头发无光泽、面色萎黄


“肺主皮毛”,皮毛是我们体表最重要的一道防卫系统,皮毛功能变弱,孩子会出现头发无 光泽、面色及皮肤萎黄等问题。


6、爱流口水


中医认为“脾在液为涎”,孩子脾虚会经常流口水。


7、容易便秘或者腹泻


脾气虚,没办法把津液传送给大肠,大肠会变得干燥,孩子很容易便秘。孩子对食物不消化,还会导致一吃就拉。


8、脾气差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脾虚的症状,并且脾气大,爱哭闹,这可能是脾肺两虚(土生金不足),金不克木,进而造成肝气太过强势,很容易发脾气。


怎样调理宝宝的脾胃?


保护宝宝肠胃最好的方法就是补脾益气、消食导滞。


1)脾胃虚弱的宝宝在饮食上应该特别注意,饮食要尽量清淡,少吃油腻、生冷、煎、烤、炸的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容易消化的食物。


2)最好把食物做成汤、羹、糕等细软的形式,以利于宝宝脾胃的消化和吸收。


3)多吃些五谷杂粮。


小米有健脾养胃的作用,适合脾胃虚热、容易反胃的宝宝;玉米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可以帮助宝宝提高肠胃功能,还有益于智力开发;薏米健脾补肺、清热利湿,可以帮宝宝增强脾胃功能,提高免疫力,预防腹泻;


黄豆有健脾的益气作用,豆腐、豆浆等豆制品都对脾胃虚弱的宝宝十分有益;


红小豆有健脾补血的作用,比较适合脾虚和贫血的宝宝。


4)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儿健胃消食药,如健胃消食片、保济丸(或口服液)、保和丸等。


什么是积食?


积食实际属于脾胃虚弱中的一个类型。积食会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又会造成积食,二者之间常常互为因果


积食可分为胃积和脾积。


孩子的积食有的是积在胃里,也就是说吃了太多食物,胃堵了,之后会不想吃饭,甚至呕酸水。孩子胃积时间长了,没有及时消除,脾的功能慢慢地也跟着伤了,进而引发更严重的危害。这是经过一个长期过程形成的,到了这一步,孩子会表现出腹泻或便秘、容易肚胀、四肢比较消瘦、不长个、爱生病等脾虚症状。


胃积和脾积还有一个特征:脾积的表现可能没有胃积明显,但危害更严重。


很多妈妈们经常碰到孩子感冒咳嗽、呕吐、发烧,带去医院诊治,西医诊断可能是毛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肠胃炎。开了消炎药,暂时性好了,没过多久又反复发作。其实这些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积食导致的。如果当成受寒咳嗽或受寒发烧处理是无效的,即使暂时压住了也会反复生病。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责任编辑:张金梅)

来自:奶粉智库网
分享
2
相关文章
我要评价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用户评论
小程序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