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真心不易,小家伙稍不留神就感冒发烧,家长们总琢磨着给宝贝补这补那,盼着提高免疫力。但您知道吗?日常里,有些习惯悄悄偷走了孩子的抵抗力!快看看这九大伤免疫力的行为,自家娃有没有“中枪”,及时调整,守护宝贝健康!
行为一:吃肉不吃米饭
肉类富含优质蛋白质。作为身体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的确非常重要,但也并非多多益善。
很多家长觉得肉营养好,只吃肉不吃米饭也没问题。其实保证主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才能更好地发挥“强身健体”的作用,否则只会当能量消耗掉。
孩子在长身体的阶段,能量消耗甚至比爸爸妈妈还要高。一顿饭的大部分能量都由主食提供,要想娃抵抗力强,首先保证主食要吃够。
行为二:只吃精致米面,不吃粗粮
除了经常吃的精致米面,杂豆、薯类、全谷物等也适合作为主食适量食用。
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肠道是免疫的前线,膳食纤维能改善肠道菌群,对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不容小视。
行为三:只吃水果不吃蔬菜
蔬菜和水果都能提供维持免疫功能必须的各种维生素。
比如维生素C,它是重要的抗氧化营养素,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蔬菜水果吃的少,免疫系统可能缺乏抗氧化物质的支持。
但是,蔬菜和水果的营养素含量、组成并不相同,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尤其是深绿色蔬菜,含有更多的胡萝卜素和植物化学物,最好占每天蔬菜的一半。
水果糖分较高,长期只吃水果不吃蔬菜,容易导致某些营养素缺乏,也容易长成小胖墩。所以水果要适可而止,蔬菜可以"大吃一斤"。
不同颜色的蔬果所含营养素的组成和比例也不尽相同,争取每天吃出一道“彩虹”,够保证不同营养素的摄入。
行为四:挑食、偏食
吃饱饭,吃好饭,才能避免出现特殊元素缺乏,影响免疫力。
维生素A、C、锌、铁都等元素,都跟免疫力有关,比如喜欢吃素的孩子,可能出现锌缺乏,增加腹泻等疾病的风险。
所以,鼓励孩子不偏食、不挑食,家里做饭,避免吃来吃去几样菜。膳食指南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不同食物,每周达到25种以上。
每种食物都有独特的营养价值,不同食物搭配组合更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行为五:从不喝奶
牛奶中富含钙质,能帮助强健骨骼,还有一些增强抵抗力的物质。
这里说的“奶”是纯牛奶,也可以适量选择酸奶或奶酪;千万不能是各种形形色色的含乳饮料和乳酸菌饮料,糖分过高不说,营养价值和牛奶相比可差远了。
学龄前儿童最好保证每天2杯奶(350-500ml),学龄儿童每天1杯奶(300ml)。
行为六:饮料代替水喝
超重和肥胖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饮料当水喝,一不小心就容易摄入过多糖分,长成小胖墩;小娃儿患上糖尿病的例子不在少数。
说实话,没有什么比得上早起一杯温开水喝的舒坦了,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督促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好习惯。
行为七:喜零食,少正餐
零食吃很多,导致饭吃不下,就是喧宾夺主了。一日三餐的均衡饮食是孩子营养摄入的重要保证。营养不能保证,如何能够让孩子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呢?
行为八:锻炼少,睡不好
充足、规律、多样的身体活动,可以强健骨骼肌肉、提高心肺功能、降低慢性病等方面的风险。
适量运动还能增进食欲、增加夜间睡眠质量。充足的睡眠对免疫系统正常工作有很大作用,长期睡眠不足的娃,更容易抵抗力低下。
行为九:有疫苗,不接种
疫苗是“人工开挂”模式来增强免疫力的方式,能够给孩子提供最直接的保护。
孩子长大后,接种的疫苗没有小时候多,但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学校这些人群聚集场所,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感染传播。
没有什么能完全提高免疫力的食物,甲鱼、鹅蛋、土鸡什么的,即使富含某种营养成分,这种成分也不是某一种特定食物所独有,更不可能提供孩子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
有时候食补太麻烦,还可以为孩子选择适当的补充营养补充剂,方便快捷又省妈。
总得来说,完善免疫系统,无非就是吃好、睡好、运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