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家务年龄对照表》看看你的孩子能力达标了吗?

作者:
2019-12-20

“明年上学老师要面试问你,小朋友你会做什么呀?你怎么说?”

“我会刷碗。”

孩子明明会说英语、会拼乐高、会做算术题,但偏偏喜欢说自己会刷碗,也真的real朴实接地气儿啊~~也许,在孩子心里,能帮家长做家务,比说英语玩乐高做算术题,更值得自豪。

与其说是让孩子做家务,不如说是通过做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心性、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对照下面的家务年龄表,可以更好地把握什么年龄的孩子该具备哪些做家务的能力。

9-12个月:从让孩子自己吃东西开始

手抓玩具给妈妈

用手抓或用勺子自己吃东西

别以为小宝宝什么都不能做,其实,宝宝良好的吃饭习惯和动手能力,真的是从小潜移默化的培养的。即便是拿手抓着吃东西,也好过大人一味的帮助,喂食。宝宝可以抓握后,一定要鼓励宝宝自己拿着勺子吃饭,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配合能力,还能让孩子认真对待吃饭这件事。

1-2岁:即便是帮倒忙也是好的

帮忙拿拖鞋

自己擦餐桌

有一项工作是1岁多的孩子们特别喜欢做的,就是乐此不疲的帮爸爸妈妈拿拖鞋,可别用不干净不卫生这样的借口拒绝孩子,要知道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另外,这个年龄的孩子也特别喜欢模仿,比如模仿妈妈擦餐桌,也许孩子真的是在帮倒忙,也不知道这个行为的意义,但一定能从你的眼神中看到你对这个举动的态度,赞许比责怪更能让孩子进步。

2-3岁:力所能及的劳动小能手

把垃圾扔进垃圾桶

帮家长拿东西

把玩具放回原处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马上就要独立的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如果孩子能在这个阶段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建立一个对自己能力强大的自信心,对孩子尽快适应上幼儿园的状态也是很有帮助的。你真棒、太厉害了、你帮了妈妈大忙、你能行的……千万别吝啬这些鼓励的话哦!

3-5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摆放碗筷和椅子     饭后把餐具放到厨房水池里

收拾鞋架玩具架     帮忙叠衣服放回衣柜

帮忙洗菜刷碗       毛巾、牙刷用完后放回原处

孩子上幼儿园后,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和秩序感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园不同于在家里,玩完的玩具都要自己收回箱子里,洗手后要把自己的小毛巾挂到指定的地方、吃完饭把碗筷放到回收桶里等等。把幼儿园这些好习惯延伸到家庭中,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你可以用:你帮了我大忙!/真是妈妈的好帮手!/你的玩具整理的真好!这样鼓励的话赞许孩子的行为。爱劳动有规矩的孩子,在幼儿园也会受到小朋友和老师们的欢迎哒。

6-8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刷牙洗脸      准备上学要穿的衣服鞋子

整理自己的书包    铺床叠被子

收拾自己的房间    扫地、洗衣服、刷车

上了小学,孩子的自理能力真的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如果家长再帮助孩子刷牙洗脸,整理书包,没准还会受到孩子的嫌弃呢!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们就真的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甚至可以将诸如打扫房间、扫地、擦车这些工作完全交与孩子去做,然后给与一些奖励,比如零花钱或者满足孩子一些小心愿。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从劳动中体会到快乐,也能了解到只有付出劳动才能够获得报酬。

9-12岁:小大人养成记

帮妈妈一起做饭   和爸爸一起修理简单的电器

使用洗衣机       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家能顶半年天了。什么洗衣机、微波炉、电饭锅都能玩的很溜。能帮助家长分担家务劳动是很好,但更多的是要让孩子从劳动中学会做事的条理性。比如合理安排时间、一些电器工作的原理、垃圾的分类等等,在生活中实践和验证书本上的知识,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所谓寓教于乐就是如此吧。

Tips:孩子做家务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择菜:让孩子一起参与,从择菜到洗菜,让孩子知道所吃的菜肴需要经过这些步骤才能食用,从学习中教导孩子做家务。

洗米、煮饭:从打开米缸舀米,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并告诉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时,也可以告诉孩子,这水除洗米外,还可以留着做其他用途,如洗菜,让孩子除了参与家务外,还能教育孩子节约概念。

扫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块孩子专用的抹布及扫把,让孩子试着去做家务,或由父母教孩子如何做,才能将桌子、地板弄干净。

晒、收、叠衣服:晒衣服时可请孩子帮忙拿衣架,由妈妈晾衣服;收衣服时,孩子还小,可由他负责拿自己的衣服;叠衣服时,孩子也可以学习折叠及分类放好。

拆分任务:把一个任务分拆成一个个步骤,从帮家长拿筷子开始,慢慢让孩子开始帮忙摆盘子,这样他才会确切的理解家长的要求。

安全第一:在满足孩子好奇与学习的渴望时,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不要让小孩子自行拿取危险物品,并告知孩子物品的危险性; 较大孩子可教其正确使用方法和动作,以确保安全。

万事开头难,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认知、体力、耐心等方面均不相同,因此父母对孩子做家务的要求,应视孩子能力范围,以免孩子因挫折而产生抗拒和畏惧。


来自:新浪育儿
分享
0
相关文章
我要评价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用户评论
小程序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