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过敏季来临,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扎堆查过敏源,可看到检测单上IgG和IgE两个指标就犯了迷糊:明明孩子吃了某种食物有反应,为何检测却显示不过敏?这两个看似相似的字母组合,究竟谁是过敏的“真凶探测器”?弄懂它们的区别,才能避开检测路上的那些坑。
一、IgG 与 IgE 检测的本质区别
1. IgG:食物接触的 “记录员”,与过敏无关
功能定位:IgG 是人体接触食物后产生的正常免疫应答产物,无论是否过敏,只要摄入食物就会产生。例如,吃米饭、面条后,体内都会出现 IgG 抗体,但这仅代表 “曾吃过”,与过敏无关。
临床意义:
阳性≠过敏:WHO、EAACI、ACAAI 等权威机构明确指出,IgG 检测结果与过敏无因果关系,不能用于诊断食物过敏或不耐受[1]。
可能误导:IgG 阳性可能被商家包装为 “过敏”,导致家长盲目禁食,如个别宝妈给孩子检测后,因 IgG 检测结果停食主食,导致抵抗力下降,体重过缓,从而引发其他免疫问题,导致后来出现鼻炎症状,最终确诊为尘螨过敏。
2. IgE:过敏反应的 “警报器”
功能定位:IgE 是过敏反应的核心介质,直接参与急性过敏(如荨麻疹、哮喘、过敏性休克)。当过敏原(如牛奶蛋白、尘螨)进入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 IgE 抗体,触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物质,引发过敏症状[2]。
检测价值:
金标准: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如 ImmunoCAP)是国际公认的过敏诊断金标准,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超过 90%[3]。
分级管理:IgE 浓度分为 0-6 级,3 级以上提示需严格规避过敏原,4-6 要严格遵医嘱诊疗。
二、食物不耐受≠过敏:家长必须知道的区别
误区纠正:
IgG 检测≠不耐受:食物不耐受与 IgG 无关,如乳糖不耐受是因缺乏乳糖酶,而非免疫问题。
盲目禁食风险:因 IgG 阳性停食主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反而更容易引起免疫力下降和免疫紊乱。
三、权威机构为何强烈反对 IgG 检测?
1. 国际指南明确否定
WHO/EAACI:IgG 检测是 “免疫系统暴露于食物后的正常生理反应”,与过敏无关,不应作为诊断工具[4]。
ACAAI:IgG 检测结果与过敏无因果关系,滥用可能导致误诊和不必要的饮食限制。
中国专家共识:食物过敏诊断需结合病史、IgE 检测和口服激发试验,IgG 检测无临床价值[5]。
2. 科学证据不足
假阳性率高:健康人群中 IgG 阳性率可达 50%-70%,尤其对常见食物(如小麦、鸡蛋)。
缺乏临床关联:研究显示,IgG 阳性人群与阴性人群在过敏症状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
四、家长必知:正确诊断过敏的科学路径
1. 第一步:观察症状与病史
急性过敏:食用后数分钟至 2 小时内出现皮疹、呼吸困难、休克,需立即就医[6]。
慢性症状:如反复湿疹、腹泻,需记录饮食日记,排查可疑食物。
2. 第二步:规范检测
推荐方法:
IgE 检测:血清特异性 IgE(如 ImmunoCAP)或皮肤点刺试验,优先筛查常见过敏原(如牛奶、鸡蛋、尘螨)。
口服激发试验:确诊食物过敏的金标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7]。
避免方法:IgG 检测、生物共振仪检测(无科学依据)。
3. 第三步:专业医生评估
排除干扰因素:如感染、自身免疫病可能导致 IgE 升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制定饮食方案:确诊过敏后,医生会指导规避过敏原,并定期评估耐受性变化。
五、给家长的建议
拒绝 IgG 检测:IgG 检测无法诊断过敏或不耐受,盲目禁食可能损害孩子健康。
警惕 “过度检测”:部分机构推销高价套餐(如 “200 项过敏原检测”),需咨询专业医生。
优先临床评估:过敏诊断需结合症状、病史和规范检测,避免依赖单一指标。
及时就医:如孩子出现急性过敏症状(如呼吸困难、休克),立即拨打 120,切勿自行处理。
总结:IgG 检测是过敏诊断的 “陷阱”,而 IgE 检测是科学的 “指南针”。家长应相信权威指南,避免被商业宣传误导,让孩子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获得精准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食物过敏≠不耐受,咱们可以用这4点加以区分》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20708/content-1397059.html
[2]中国儿童过敏原检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版)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https://rs.yiigle.com/CN101070202106/1315045.htm
[3]《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临床解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4]“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吗?
https://wsjkw.sh.gov.cn/jthl/20240411/41ecb5ece68949968052f202dc982ced.html
[5]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食物过敏误诊案例分析."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7
[6]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 中国过敏原检测与免疫治疗指南. 2023.
[7]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 过敏原特异性 IgE 检测结果临床解读专家共识. 2022
世界卫生组织(WHO). Zinc supplementation in children. Geneva: WHO, 2009.
欧洲过敏及临床免疫学会(EAACI). Position statement on food-specific IgG testing. 2014. 链接
美国过敏、哮喘与免疫学会(ACAAI). Clinical practice paramete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food allergy. 2020.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食物过敏误诊案例分析."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7.
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 "过敏原检测乱象调查." 中华医学杂志, 2020.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过敏原检测科学指南." 2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食物过敏与不耐受的区别."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