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歌手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不得不延期演唱会,引发粉丝担忧,相关话题也冲上热搜;与此同时,#新冠感染又抬头 等话题也多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发文称“感觉身边咳嗽、发热、咽痛的人又多了起来!”这不一定是普通感冒,有可能是新冠……
粉哥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提高关注,尤其是家里有基础病的老人和免疫力较低的宝宝和儿童,做好日常防护,提升免疫力很重要!
“又阳了”
新冠阳性率呈上升趋势!


图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年4月,第14周—18周)
实际上,近一个月以来,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5月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近一个月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新冠核酸阳性率从第14周的7.5%升至第18周的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该数据从3.3%升至6.3%。
图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年4月,第14周—18周)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阳性检出率在各年龄段均有体现,尤其是在1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中,阳性检出率达到了第一。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当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托幼机构、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仍然存在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同时新冠病毒仍然是比流感病毒更具威胁性的病原体,一定要注意预防感染,尤其是对于免疫力较弱的孩子和老年人群。
做好日常防护是关键
提升长期免疫很重要
在日常护理方面,家长要牢记疫情防控三件套:勤洗手、勤通风、科学佩戴口罩。
①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在触摸公共物品后、外出归家后应及时洗手,有条件的家庭,回家后第一时间喷洒酒精消毒后,才与宝宝进行接触。并且,尽量避免让宝宝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②戴口罩: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有宝宝的家庭成员在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2岁以下婴幼儿不建议佩戴口罩,可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减少感染机会。
③加强通风:保持室内通风良好,虽然天气炎热,每天晚间气温下降时,可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保证干净的居家环境。
在增强抵抗力方面,家长们可以从饮食、睡眠、运动三个方面帮助宝宝提升免疫。
①饮食上:优质蛋白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如鸡蛋、大豆、鱼类等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要保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的摄入,均衡膳食。在饮奶方面,首先需要保证宝宝每日奶量充足;选择奶粉时可以多关注乳铁蛋白、益生菌等营养成分的添加情况。若宝宝免疫较弱、爱生病,也可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乳铁蛋白等免疫相关营养品的补充。
②保证充足睡眠:睡眠可以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精神状态,也就增强了人体免疫力。关于睡眠时间,一般来说,0-3月龄婴儿每天需要13-18小时,4-11月龄婴儿12-16小时,1-2岁幼儿11-14小时,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中小学生8-10小时,成年人7-8小时,老年人6-7小时。
③保持适当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细胞的活力,增强抵抗力。虽然天气炎热,但在早上或者晚上气温稍低的时候,可以适当带宝宝进行外出玩耍活动。
如果有出现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该怎么办呢?
①如果是1岁以内的宝宝:
小月龄婴儿感染新冠,家长不要过度紧张,因为小宝宝大多数没有基础疾病,所以绝大多数为轻症,主要症状为发热,可伴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如果宝宝精神反应好,食欲好、愿意玩耍、没有频繁咳嗽,说明病毒感染仅仅影响上呼吸道,可以多观察。2月龄~6月龄的宝宝出现高热,可对照说明书使用对乙酰氨基酚;6月龄及以上宝宝,可对照说明书使用布洛芬。
如果宝宝出现高热情况,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措施,比如松解衣服,退热贴,温水擦拭,并积极补充水分、电解质等。如果发热持续在38.5℃以上,用过退热药后,仍然出现持续发热、咳嗽频繁,精神不好、嗜睡等情况,则需要及时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②如果是1岁以上的宝宝:
最优先选择是物理降温的方式,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降低室内温度等。若儿童腋温≥38.2℃(或肛温≥38.5℃),且伴有明显不适时,可使用退热剂,推荐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并且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精神反应差、惊厥、拒食、喂养困难、嗜睡等,建议及时到医院就医。
③如果是家里的大人:
在三伏天出现发热症状,建议首先使用病原体检测试纸进行自我检测。如果症状较轻,可以在家中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如果症状较重或自行服药无效,出现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尽快到发热门诊或急诊就诊。
需要注意的是,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和老年人应第一时间就医,减少重症发生。
最后,粉哥再次提醒大家,近期新冠反弹,一定要做好日常的防护措施,勤洗手、戴口罩、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动,多晒太阳、多运动。如果出现了发热、咳嗽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哦。
—END—
文章编辑 | 赖珮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