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银行”考验一个社会的公益能力

作者:杨于泽
2020-01-02

提高母乳哺养率是一项世界性运动,在中国,婴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为29%,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泌乳障碍,但也有母亲泌乳过剩的情况。有媒体近日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决定,将在日本全国范围设立“母乳银行”,向喝不到亲生母亲母乳的新生儿免费提供母乳,该计划最快将于2023年启动。

所谓“母乳银行”,就是奶多的母亲把自己哺乳后多余的乳汁捐出来,进入一个母乳流通网络,提供给社会上其他需要母乳的新生儿。母乳喂养新生儿,一方面可以增强婴儿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对母亲健康来说也是有益的。建立“母乳银行”,可以优化社会上的“母乳配置”,以多余补不足,是一件造福社会的事。

实际上,“母乳银行”并非日本的发明,而是在世界上不少国家中推广。我国据说早就有人倡议成立“母乳银行”,但惜乎至今尚未成功。但它对于中国来说,重要的是一种启发意义,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用新思维、创新手段,过去不能实现或做起来困难重重的事现在也可以变成现实。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些,比如武汉人发明、倡导的“缓老大学”,其中一个创新之处就是鼓励人们到“缓老大学”、养老机构去为老年人服务,由相关机构依靠区块链技术对其服务量进行记录归总,等将来需要养老服务的时候再得到相应的回馈。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时间银行”或“服务银行”,实现人们的时间、服务在时间、对象上的优化配置。

现在社会上创新活动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前所未有,“母乳银行”“时间银行”“服务银行”等新型“银行”正在实现很多关乎人类生命的资源优化配置。将来不只是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乳汁、时间、服务等存入“银行”以备将来提现,而且可以利用自己年轻的时候多做公益,以备将来得到更多回报。这对于人们的行为、道德的影响,将会是我们现在意想不到的。

当然创新思维不是真难,正所谓知易行难,把新思维付诸实践与行动,这才是难点所在。近几年,“母乳银行”在世界上一些国家蓬勃发展,我国有关组织知道得很早,但迄今未建立一家“母乳银行”,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社会组织发育尚不算健全。“母乳银行”需要建立一个广泛的网络,才能够收集到星散在社会上的过剩母乳,并让它在大范围内流通起来,最终造福那些需要母乳的新生儿。

道德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公益不只是一个有关爱心的问题,它们其实也是一个社会组织建设问题、能力问题。有爱心,没有爱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足的情况的确存在。问题不在于站在道德高地上嚷嚷,关键在于要从能力建设入手。能力建设需要善用互联网、区块链之类新技术,还要发展“母乳银行”这样的社会技术。这些社会技术,跟科学技术范畴的技术一样重要。


来自:长江日报
分享
0
相关文章
我要评价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用户评论
小程序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