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持证上岗”?你支持吗?

作者:未棠
2020-05-28

导读:近日,两会开展得如火如荼,“一生饮奶”的话题刚过;又引发“父母持证上岗”的话题,网上热议频频,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热门讨论吧:                                   

1、赞成态度的——

1.jpg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很多父母却不懂如何培养孩子;父母持证上岗,让父母懂得基本的教育之法。为了孩子能更好地成长,这也是网友赞同的根本原因。

2、中立态度的——

2.jpg

保持中立态度的网友,普遍赞成加强对父母的培训,让父母能看到自己对孩子的重大教育作用;只是对证书这样的方式表示反感或者担忧。

3、反对态度的——

3.jpg

反对的网友普遍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根本无法实现;并且现在的年轻人本来压力就大、没有精力去考证;也有认为那些已经做了父母却无法考证的怎么办……

“父母持证”的建议代表什么?

“父母持证”的建议为什么提出来呢?

看看这些——
· 还记否?那些发生过的凌童事件

4.jpg

2019年的童模妞妞事件,妞妞不仅被家人当成了摇钱树,不仅每天接拍大量童装,还要遭受着妈妈的打骂;
就在今年的4.23号,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建三江分局发布一则通报:4岁女童被其父及其女友多次殴打、伤重住院,两人也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而被拘留;……
· 曾记否?那些被熊孩子支配的恐惧

5.png

近些年,关于“熊孩子”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歇,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此多的“熊孩子”是否可以说其背后有一群“熊家长”呢?
· 奶粉智库的用户也有这样的留言:
别人的孩子一直无缘故打我的宝宝,一、两次我没做声,现在我要教宝宝打回去吗?
宝宝三岁多了,但是脾气很不好,不满足他的要求就哭闹,哄住他越来越难了,感觉被我惯坏了……
· 最心酸的莫过于这样的评论:

6.jpg

笔者不知道这位朋友经历过什么,但从这句留言也能看出他/她对家庭、对父母满满的失望。
这些频发的父母欺凌未成年的事件、“熊孩子”事件、家长烦忧的孩子教育难题、孩子长大后对原生家庭失望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也表现出我国部分家庭教育堪忧的事实!
那么父母持证上岗的建议,无疑揭开了多年来这些关于家庭教育亟需重视的幕布,让更多人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父母持证”应该被怎么看待?

证书,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权威,同时也是一种认可,取得证书也就代表着持证人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比如驾驶证、教师资格证等。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父母上岗证其实是对父母抚育能力的一种评估和认定。

那么为人父母是否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呢?这位高赞网友也许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7.jpg

 “当父母没有标准!但是一定要有基本底线和能力考察啊!”是的,为人父母没有固定的模板,可以是熊爸狼爸,也可以是虎妈猫妈,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也应该具备一定能力和素养,至少也该稍微懂得孩子不同阶段的变化和教育方法。

然而笔者从业母婴,看了太多的新手家长,只要每次对方提及自己是新手家长,笔者就恨不得絮絮叨叨给他/她普及大段育儿知识,就怕他们自以为是的为宝宝好,反而给宝宝带去伤害。

同时,笔者又不得不庆幸,这些家长至少还有意识进行学习,但若是那些没有相关知识又不知晓学习渠道、没有学习能力的家长,若没有外力的介入,家庭教育之路将何其漫漫!

诚然,持证上岗目前被人认为不现实,但是正视对父母的培训、注重家庭教育,又有何不可!

“父母持证”的提出,其实是给了家长们一次反思的机会——你是否已经具备养育孩子的基本技能?是否已经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你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孩子的成长?

尾  声

孩子是降临人间的天使,是家庭爱和希望的结晶。哪位家长不希望孩子感受到的世界是善良而充满爱心的?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一直健康成长呢?哪位家长不渴望给孩子最温暖的成长环境呢?

但是不可否认,很多家长其实没有做好迎接孩子的准备。对于孩子的到来,或是显得懵懂慌乱、根本不知如何哺育一个幼儿;或是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或是没有知识和经验,找不到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或许还会因为一些忽视,对孩子造成错误示范和伤害……

或许父母持证上岗会引起争议,在于证书的权威让人恐惧;若是换成这句网络名言“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1]怕是能引起更广泛的共鸣。

如果说持证上岗是一次对家长的标准要求,而实际上,为人父母者本就具有教养、引导子女的责任与担当!

与其讨论“父母是否应该持证上岗”的话题,不如从此刻开始,家长重视自我提升、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做一位真正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正确引导孩子成长的好家长!
[1]出自伊坂幸太郎《一首小夜曲》

来自:奶粉智库
分享
0
相关文章
我要评价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用户评论
小程序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