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宝宝来说,没有什么比“懂”TA更重要。
迫于生活的压力,大多数家庭都需要夫妻两个人共同出去工作,父母白天早早出去上班,晚上回家又很晚,几乎没有多少时间能够好好陪伴孩子。
久而久之,很多父母会发现一个扎心的现象:自己和孩子越来越没话说,孩子也不愿意跟自己交流,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自己更是无从得知!
亲子关系相处到这般地步,真的很让人难过。
1.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说到陪伴的话题,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心理学上著名的猕猴实验。
心理学家哈洛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猕猴与妈妈强行分开,在实验室里,哈洛为小猕猴准备了两个替代母猴,他们分别是“铁丝”和“绒布”。
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而绒布妈妈什么都没有,俗话常说“有奶便是娘”,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小猕猴会更亲近铁丝妈妈,但小猕猴不到饿的迫不得已的时候,一步都不会离开绒布妈妈,实在饿急了也只是去铁丝妈妈那里喝一点点奶就马上跑回绒布妈妈那里!
哈洛的实验颠覆了人们之前对“食物才是第一需求”的认知,改变了人类的育儿观。
这个实验也向我们证明了爱的本质,对于孩子,只是满足其生理需求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对孩子有爱抚、有接触,还要有心理上的关怀。
做为父母,我们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1.你会定时陪伴孩子吗?
2.你会经常和孩子聊天吗?
2.如何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随着《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等亲子类节目的热播,让很多父母意识到了“陪伴孩子时间不足”的问题,但父母关注陪伴时间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陪伴的质量,这让很多父母误以为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是陪伴!
真正的陪伴应该是孩子与父母间的沟通与情感的互动,目的是情感上的共鸣而不是时间上的付出。
很多父母回到家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与孩子的相处就是各干各的,根本没什么交流可言,这种陪伴只能算是打发时间!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呢?
其实,高质量的陪伴并不是随时随地随叫随到。它讲究时间,也讲究方法。比如,你可以坚持在每天睡前(或某个固定的亲子时间)跟孩子说这2句话:
今天有没有遇到什么开心的事情呀?讲给妈妈/爸爸听听嘛!
很多爸妈“陪”在孩子身边,就爱不停地挑孩子的毛病。
孩子写作业,嫌弃孩子磨叽;
孩子在吃饭,嫌弃孩子挑食;
孩子出去玩,嫌弃孩子贪玩;
……
这种低质量的“陪伴”,你还不如不陪。孩子被说教,爸妈不满意,大人小孩没有一个人开心。
这段时间,是你和孩子闲聊的时间,不管孩子说的东西多幼稚,做的事情多可笑,爸妈一定不要居高临下地“点评”孩子,对孩子的做法指手画脚。让孩子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观点。
坚持下去,你会发现,闲聊能让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打破亲子间的隔阂。
你想知道爸爸妈妈今天做了什么,开不开心吗?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基本都不会和孩子讲工作上的事情,更别提和孩子交流自己的心情好坏。
但其实和孩子分享你的工作和心情,能让孩子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个模糊地认知;还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学会关心爸妈。
当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可以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你是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解决问题,处理情绪的能力。
这也会让孩子更加信任你,遇到什么事情,也更愿意主动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爱需要表达,被工作缠身的爸爸妈妈,请尽量多留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吧,主动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一家人甜甜蜜蜜的亲子时光,才是孩子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