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咳嗽总不好?警惕咳嗽变哮喘!8类症状+护理方法,轻松应对不同程度咳嗽!

作者:杏子
2021-08-13

秋天已经悄然而至,但夏天的燥热还在持续,冷热交替的季节最容易感冒咳嗽。有些宝宝咳嗽几天就好了,但有些宝宝咳嗽持续的时间长,几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也不见好转……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专家怎么说~


微信图片_20210813102310.jpg


宝宝咳嗽总不好?

专家说警惕咳嗽变哮喘!


咳咳咳……宝宝咳嗽,大人担忧。面对宝宝长期咳嗽,不少家长使出了“浑身解数”:


微信图片_20210813102312.jpg


不管是川贝炖梨、生姜片,还是乱用、滥用药,家长们的出发点都是希望马上就能止住宝宝的咳嗽,但用药讲究“对症下药”,讲究方式方法,盲目用药止咳,会让病程延长、病情恶化,对宝宝的伤害更大!


因此,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专家刘传合主任医生表示,宝宝咳嗽数周不见好的情况要重视,不要认为这就是“感冒没好”而继续按感冒治疗,因为疾病很可能已经变成“咳嗽变异性哮喘”!如何识别呢?可以看看是否符合以下特点:


1. 咳嗽超过4周,夜间或凌晨出现或加重;

2. 虽然病名里有“哮喘”,但此病症状以干咳为主,没有明显的喘息;

3. 吃了止咳药或抗生素都效果欠佳;

4. 孩子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中有过敏史或哮喘史。


明确诊断的患儿要遵医嘱坚持用药,哪怕一段时间后咳嗽消失了,也不能擅自停药,直到下一次就诊由医生评估后再看是否能停药!


可见,家长们首先要能识别,及时明确诊断并有针对性地治疗(用药一定要遵循医嘱),才是避免宝宝久咳不愈、缩短治疗进程的正确方式!


此外,咳嗽还有哪些类型?有何特点?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呢?



轻微or严重?

这8类咳嗽要会区分!


宝宝咳嗽类型多样,病毒、细菌感染以及异物刺激、过敏等都可能导致咳嗽,除了上面提到的情况外,还有哪些类型比较常见呢?如何判断咳嗽的严重程度呢?


6大相对轻微的咳嗽


1.咳嗽有痰(严重程度 ★★)


症状:痰音明显,伴有鼻塞、流涕、发热的情况。

病因:可能是病毒性感冒(普通感冒)。

护理方法:多休息、保证饮水;症状持续超过2周(没有改善)需要就医。


微信图片_20210813102315.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2.犬吠样咳嗽(严重程度 ★★☆)


症状:咳嗽声像小狗叫,且呼吸费力、声音粗糙,并伴有喘鸣,可能还有轻微发热、宝宝容易感到疲劳等症状。

病因:可能是病毒性哮吼(喉气管炎)。

护理方法:保持室内湿度;保证宝宝足够休息并多补充水分;如果出现发热明显且咳嗽长时间(2周)没有好转的情况,应及时就诊。


3.夜间干咳(严重程度 ★★★)


症状:特定时间咳嗽,如夜间或天气寒冷时、运动时/后咳嗽,伴有喘息、气促等。

病因:可能是哮喘。

护理方法:让宝宝充分休息后情况仍没有好转,则需要及时就医。


4.“震颤”咳嗽(严重程度 ★★★)


症状:湿性咳嗽且伴有震颤,甚至呼吸时都有类似声音,还可能出现气短、有痰、发热症状。

病因:可能是支气管炎。

护理方法:一般不需要用药,多休息和饮水即可,但病情严重需要及时就医。


5.反流性咳嗽(严重程度 ★★★☆)


症状:湿性咳嗽频率高,但没有其他不适,精神状态较好。

病因:可能是胃食管反流导致。

护理方法:食物应尽量细软,多食用流食;根据年龄和严重程度,使用相应的控制返流药物。


6.过敏性咳嗽(严重程度 ★★★☆)


症状:咳嗽明显与过敏、鼻塞或抽吸鼻子相关,比如在吸入柳絮、花粉后出现湿性咳嗽,可能伴有鼻塞或流涕,但整体看起来仍是健康的。

病因:可能是过敏导致的。

护理方法:控制环境中的过敏原,多晒被子消灭尘螨,出门时佩戴口罩等;严重时需根据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


2大相对严重的咳嗽


1.鸡啼样吸气性吼声(严重程度 ★★★★☆)


症状:一次呼吸过程中发生了多次咳嗽(成串的咳嗽),且深深吸气时会出现类似鸡啼的声音(俗称回勾),伴有气短。

病因:回勾样咳嗽。

护理方法: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并保证休息。


微信图片_20210813102318.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2.特别难受的咳嗽(严重程度 ★★★★★)


症状:急促咳嗽、高热等表现,伴有肌肉疼痛、流涕等症状。

病因:可能患了流感。

护理方法: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注意让宝宝多休息和饮水,可以吃一些温热的食物(热汤等)。


看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已经知道如何区分和应对宝宝的咳嗽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我们将宝宝的咳嗽进行了严重程度的划分,轻微和严重只是相对的,家长们要结合宝宝的各种表现,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当轻微的咳嗽在正确的护理之下仍然没有改善,很可能已经转变为更严重的咳嗽,这时候家长们就要赶紧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来自:奶粉智库
分享
1
相关文章
我要评价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用户评论
小程序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