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欲剥离全球消费品业务,对奶粉行业有何启示?

作者:潘梦婷
2024-05-17

5月16日,国际乳业巨头恒天然集团宣布对业务板块进行战略调整。此举与乳制品行业有何关系?对乳企又有何启示?今天奶粉圈就带大家深度分析其中深意。


在恒天然发布的《恒天然宣布战略方向发生重大变化》通报中,恒天然表示,其正在探索全部或部分剥离全球消费品业务,以及已整合的恒天然大洋洲业务、恒天然斯里兰卡业务的方案。据悉,恒天然宣布欲剥离的业务主要为B2C业务。其中,全球消费品业务涵盖了安佳、安怡、安满等品牌,涉及母婴乳制品、儿童粉、中老年配方奶粉等品类。那么恒天然为何会剥离此部分业务呢?


三元奶粉,震撼来袭~奶粉圈&奶粉智库邀您共同见证!5月18日14:00,锁定奶粉圈视频号,扫码预约直播!


具体原因,可以从战略调整的通报中窥见一二。在通报中,恒天然表达了进一步巩固“世界领先的高价值、创新乳制品成分供应商”地位的决心。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迈尔斯·赫雷尔表示,恒天然进行了战略评估,重新确认了核心业务的重要性。今后将专注于B2B业务,优先考虑原料和餐饮服务业务,并释放消费品及相关业务的资本以带来更多价值。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恒天然也是国际上主要的乳制品原料供应商,近年来,随着全球健康化消费趋势的变化,恒天然的企业战略也随之变化,逐渐从提供基础乳原料,转向聚焦提供高附加值的原料产品,因此出售下游的消费品业务也不意外。恒天然为什么出售零售业务,就是剥离那些不擅长的业务。”这一点可以在恒天然2023财年财报中窥见。


数据显示,恒天然在报告期内总营收为260.46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11.2%;税后利润为15.77亿新西兰元,同比大增170.5%。其中,原料业务、餐饮服务业务、全球消费品业务分别约占恒天然奶农合作社新西兰乳固体销售额的80%、13%、7%。可见,全球消费品业务在恒天然的业务占比中相对边缘化。此次剥离虽然堪称“忍痛割爱”,但实质不会对恒天然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


但剥离不等同于“无用的弃子”。据恒天然透露,在2024财年上半年,全球消费品业务为其带来了强劲的基本收益,多年来也一直表现良好。那么恒天然为何会在此时突然宣布“放手”?

恒天然此次的战略收缩,在业内看来也是聚焦主业、凸显核心竞争力的明智之举。


1、发展重心明朗,精耕主业强发展


实际上,回溯恒天然20多年的发展历程,B2B业务始终是拉动营收增长的“主力军”。并且,由于B2B业务面对的用户是企业,B2C业务面对的用户是消费者,这就导致企业需要用两套逻辑去运营旗下品牌及产品。当恒天然的B2C业务仅占了总营收及总利润的小部分占比时,“两手抓”的性价比与回报率就相对较低了。


迈尔斯·赫雷尔更是直言,“资产的剥离将有助于创建一个更简单、高效的合作社,专注于我们的原料和食品服务业务,做我们最擅长的事情。”可见,恒天然此次剥离边缘化业务,实质就是避免多赛道布局带来的业务冗杂以及效率低下。毕竟在内滞外困的背景下,既要又要还要最终可能会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正如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所言,在行业步入专业化的节点下,对产业链的完整度以及规模效应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于部分企业,不要进行多赛道布局,关键还是聚焦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做透。


2、外部环境严峻,立足主业显优势


恒天然此次剥离业务,其实也是应对市场疲软,释放增长动能的关键一步。


一方面,全球消费需求紧缩,大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业绩承压的困境。恒天然在此时收缩业务,回笼资金,实际也为核心业务的资源投入带来了更多的支持。而这有利于锻造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凸显差异化优势。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也对此次业务剥离表达了认可:“当下行业的竞争就是内卷,卷的就是核心竞争力,要花精力、花心思把优势凸显出来。一些竞争力不强的领域和品类,就需要果断剥离。”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趋于高配化、精细化、科学化,对高附加值的原料产品要求也在逐步增高。作为国际化的乳制品原料供应商,恒天然把握着上游供应链的核心竞争优势,B2B业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当下品牌集中化导致奶粉的竞争格局稳固,恒天然的消费品业务想要在全球开花也有难度。因此,剥离全球消费品业务看似收缩,实际上是有了更多在B2B业务里施展拳脚的空间


据悉,市场上可能会出现多个竞标者。那么被剥离的业务最后花落谁家,奶粉圈也会为大家及时关注与报道。从恒天然剥离全球消费品业务的战略调整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国际乳业巨头加快步伐、拥抱变化、韧性发展的积极态度。面对行业困境,品牌究竟应该全域开花还是重点突破,实际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关键是品牌需要立足自身实际,聚焦具体业务,结合长远发展规划做出战略的取舍。



来自:奶粉圈
分享
0
相关文章
我要评价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用户评论
小程序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