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生育补贴的社会讨论还在持续升温:
“河北一胎没有补贴吗?”
“没有辽宁的吗?”
“郑州的育儿补贴怎么领,去哪儿领?”
“浙江省的在哪儿呢?”
……
事实上,此前国家及地方政府已出台系列生育激励政策。但今年随着国家政策细化、补贴力度加大、覆盖范围扩大及补贴主体增多,生育话题热度飙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此,我们特别推出《生育补贴》专题,为大家深度解析政策变化,和大家一起洞见趋势,找准打法!本篇为专题系列第①篇,先带大家纵览全国“发钱”情况!
生育补贴纵览,70省/市/县争着“发钱”!
国家卫健委去年10月的数据显示,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在此之上,婴童智库结合最新数据对全国70个地区的“发钱”情况进行了详细盘点,供大家参考:
1、内蒙古补贴断层领先,推动“三胎概念”爆火!
从图中可以看到,目前统计的地区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孩补贴10000元、二孩补贴50000元、三孩补贴100000元,三胎总计补贴160000元,“发钱”力度可谓全国范围“遥遥领先”。
2、山西、河北、浙江、河南等14地生一孩有补贴,最高20000元!
今年多地生育补贴政策从二孩、三孩拓展至一孩家庭,补贴形式包括一次性发放和按月发放等。图中可以看到,目前,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河北衡水、内蒙古呼和浩特、深圳、福建福州等14个地区生一孩也有补贴,“发钱”最多的是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仅一孩都补贴了20000元,包括一次性生育补贴和额外的哺育补贴。
3、内蒙古、湖北、广东、山西、陕西、上海等56地生二孩有补贴!
统计显示,目前有56个地区的育儿补贴覆盖了二孩家庭。其中,内蒙古呼和浩特、湖北天门、广东省东菀市长安镇厦边社区、山西晋城、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陕西安康宁陕县、上海、山东济南、湖北宜昌等9个地区补贴金额均在20000元及以上。除此之外,补贴金额为10000~20000元的地区有14个,10000元以下的地区有33个。
4、三孩补贴力度最大、范围最全,内蒙古、广东、湖北、陕西等70地全覆盖!
各地对三孩家庭的支持力度就更大了,其中最高的是内蒙古呼和浩特100000元,其次是广东省东菀市长安镇厦边社区68000元,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60000元。并且,三孩补贴金额为20000-50000元的有24个地区,补贴金额为10000-20000元的有17个地区。总计有44个地区的三孩补贴在10000元以上。
犹记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紧接着,3月1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发布落实《关于促进人口集聚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育儿补贴项目实施细则及服务流程,其补贴力度创地方政策新高,不仅迅速引发20余省市跟进补贴细则,也推动了“三胎概念”的爆火,甚至当时的婴童概念股都全线爆发,极大地振奋了母婴人信心。而这也标志着我国生育支持政策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释放出国家应对人口挑战、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坚定信号。
整体来看,对比去年婴童智库首次统计各地“发钱”情况,今年无论是覆盖范围、补贴细则,还是具体金额、领钱方式,都有了显著变化。有用户直言:“今年不少地方的育儿补助都是直接发放到个人账户,领取十分便捷。”
可以说,从“生不生”到“怎么生”,从“养不起”到“如何养得好”,生育补贴政策的作用愈加凸显,逐步成为撬动社会生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杠杆。
重赏之下,母婴人应重视这2点!
值得注意的是,补贴虽能短期提振生育意愿,但长期效果受制于教育、住房等综合成本,并且,地方财政能力和执行力度等都可能影响补贴成效。作为母婴行业从业者,政策红利之下,我们还应看到这2点!
1、“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母婴人撸起袖子加油干!
其实,不管是育儿补贴所带来的正向反馈,还是消费观念升级催生的市场新需求,亦或是行业创新驱动的服务模式迭代。在国家、地方政府及品牌、渠道等各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母婴行业信心已经重塑。正如爱婴室董事长兼总裁施琼此前对婴童智库分享道:“出生率断崖式下降带来的冲击已经缓过来了,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低出生率了,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以后会越来越好。”
2025年,尽管市场仍然充满挑战,但我们相信,重赏之下,必有积极回响,母婴行业依然是好行业。
2、优胜劣汰是必然,母婴人要找准生态位,深挖护城河!
行业发展既要看短期,也要看长期。因此,随着品牌集中度的攀升,一定会倒逼母婴渠道的加速集中。届时,大家处于什么样的生态位,有没有自己的竞争力和护城河,能不能找对同盟军,都可能成为能否留在牌桌上的决定因素。基于此,婴童智库建议大家要做好3点:一是坚持精耕品牌,二是坚持做好服务,三是坚持做低成本,做高效率。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是必然,大家要保有信心,但不能盲目乐观,保持心态、做强自身、专注精耕,努力从“剩者”到“胜者”,才机会持续吃到母婴市场的蛋糕。
最后,难是常态,迎难而上是姿态,攻坚克难定成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后续,我们将继续深入剖析国家、地方以及品牌等生育补贴相关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