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吐奶、绿便、奶瓣、转奶、奶粉结块、起泡、挂壁…高频10问全解!

作者:秦莎莎
2022-09-05

育儿有难题,小库来答疑!新晋家长的喜悦与幸福千滋百味,而面对的养育难题却总是相差无几。宝宝吐奶、绿便、奶瓣、湿疹、转奶;奶粉结块、有黑点、冲调挂壁、有泡沫、难溶解等,最近在奶粉智库后台被用户们反复询问。本周小库就以上10大高频奶粉育儿疑问做一文全解,对你很有用,建议收藏转发~


微信图片_20220825194455.png

宝宝吐奶、绿便、奶瓣、湿疹、转奶


微信图片_20220905095943.png


宝宝吐奶、厌奶分为很多阶段情景,比如:新生儿的胃是水平的,到小月龄时肠胃功能也还未发育完全,这时喝奶更多是一种生理动作,一时喝进去多了就容易反流、吐奶;此阶段还伴有肠胀气、肠绞痛、长牙等生理性原因,其他包括积食、口腔疾病、受凉等病理性因素,都会干扰宝宝喝奶欲望。6月龄后开始添加辅食,宝宝在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意识,如奶瓶、奶嘴和食物选择口味上都所提升,不再留恋于单一奶味。


针对宝宝厌奶、不喝奶,咱们家长需多些耐心、分清原因做多种尝试和应对办法,如:少量多次喂哺、营造轻松舒适喝奶环境、调整喂哺姿势、适当饿一饿、选择宝宝喜欢的奶瓶奶嘴。但只要宝宝身体发育和精神状态正常,就不用特别担心,更不用频繁换奶粉,或者强迫宝宝喝奶,以免适得其反。


更多“宝宝厌奶”详解,可参考此篇文章:宝宝不喝奶?20招教你应对,最后3个太实用!


微信图片_20220905100053.png

引起绿便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常的,如:新生儿的墨绿色胎便、吃母乳前后奶摄入不均、对奶粉中的铁元素消化不完全、吃绿色食物所引起的。面对宝宝拉绿便,家长首先要做的不应是“大惊小怪”或者“着急忙慌”,而是通过观察宝宝的饮食及身体精神状态反应,排查宝宝是否有腹部受凉、肠胃感染、饥饿甚至食物过敏等异常症状,从而做好保暖、调整饮食、采用益生菌调节、大便送检化验、更换特医奶粉等对应举措。


对于不同类型“绿便”的详解,可查看这篇文章:14种绿便图文详解,这5种需警惕,这2种和奶粉有关!


微信图片_20220905100120.png


“奶瓣”就是未消化完的营养物质,宝宝肠胃功能还不完善,拉奶瓣较为常见,如:吃得太多、转奶不适应、乳母饮食不当、补钙过量等都会影响。家长们要注意观察,宝宝拉小颗粒奶瓣且精神状态正常,则不用特别担心,注重合理喂哺;长时间拉大颗粒奶瓣且精神状态萎靡,则要警惕,可在服用益生菌的同时,及时就诊。


对于奶粉的选择,建议关注消化吸收相关的营养素,如:高含量乳清蛋白、适度水解蛋白、OPO、CPP、益生元、益生菌;对于母乳喂养,也要注意调整妈妈的饮食,如:宝宝拉蛋花状奶瓣是对蛋白质消化不良、油状奶瓣对应的是脂肪摄入过多、泡沫状奶瓣需减少糖类摄入。


更多“大便类型”详解可参考此篇文章:22种宝宝大便图文详解,出现这10种必须警惕!


微信图片_20220905100200.png


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遗传体质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


平常生活中,可选择一些低敏不含香料的保湿霜给宝宝涂抹;洗澡水温不宜太烫、时长最好不超过15分钟,不用刺激性沐浴露;穿棉质柔软布料的衣物但更要观察宝宝在接触牛奶、鸡蛋、海产品、花生、大豆等常见食物致敏原时,若嘴周出现红疹,进而扩展到脸部、全身,则需要警惕并规避相应致敏原,如奶粉方面,需选择氨基酸或深度水解奶粉。严重湿疹,建议及时就医,医嘱使用激素药膏等。


更多“湿疹”判断类型及详情,可参考此篇文章:宝宝出疹子了,是湿疹、痱子还是其他皮疹?教你辨别和处理!


微信图片_20220905100259.png

很多家长一遇到宝宝出现绿便、奶瓣、腹泻、不长肉、不喝奶等状况,第一个就想到要换奶粉解决,其实这是一个“易踩误区”。且先说宝宝的不适症状要分清症结、对应解决,而奶粉只是宝宝的一种食物,就像我们大人平常吃的饭一样,不能“包治百病”;然后再需清楚,频繁换奶粉对宝宝造成的危害,比如肠胃一直处于脆弱的适应状态中,反而更易“不堪一击”。


而对于宝宝升段位、湿疹/乳糖不耐受等特殊体质、喝某款奶粉长期(1个月以上)便秘/胀气/拉奶瓣/奶量不足等考虑换奶粉的情况,家长们也要通过隔顿转奶(新旧奶粉差异大)、混合转奶(宝宝对口味敏感、新旧奶粉差异小,如同品牌不同系列)、隔顿+混合转奶(宝宝肠胃功能弱、依赖性强)这3种方法,帮助宝宝序渐进度过转奶期、适应新奶粉。


更多“转奶”详情可参考:宝宝转奶的4大误区、6种情况、3大方法,看完这篇全搞定!


微信图片_20220829172414.png

奶粉结块、黑点、挂壁、起泡、难溶


微信图片_20220905100430.png


高温天气、存放不当、密封不严以及静电吸附、干燥工艺、保质日期都会影响奶粉结块。若是松散结块且无异味,则属于静电所致;但若是用勺子都敲不开的硬结块,且开罐时间超过4周,则不建议给宝宝食用。


家长们需注意保证奶粉在通风、阴凉、干燥处存储,避开高照、高温、潮湿处,包括冰箱。开罐勺取奶粉时,要注意手部和勺子的干燥、卫生;舀完后,及时盖紧奶粉罐铝膜及塑料盖。


更多奶粉“结块”详情,欢迎参考此篇文章:一开罐就发现奶粉有结块?怎么办?别担心!


微信图片_20220905101138.png

有些家长可能遇到刚开罐新奶粉,却发现里面有黑色、红色等不明小颗粒,有些担心。其实,些通常是奶粉自带物质,可放心给宝宝食用。如:黑色颗粒多因为营养物质在高温喷雾干燥过程中的焦糖化反应;红色颗粒多源于β-胡萝卜素和乳铁蛋白。


但家长们也需注意避免平常冲奶时操作不规范,如冲奶环境不整洁、冲奶前未洗手、奶瓶沾染异物、存放密封不严实等,导致飞沙小虫、灰尘颗粒等异物窜进奶粉或奶液的情况。


更多“有黑点”及其他奶粉感官常识,可参考此篇文章:味道甜、有黑点、腥膻味重…这样的奶粉还能给宝宝喝吗?


微信图片_20220905101225.png


奶粉冲调后在奶瓶内壁粘有一层透明白色小颗粒,一方面是奶粉本身含有的碳酸钙等难溶于水的营养物质、乳清蛋白/乳铁蛋白等活性物质及蛋白质遇热变性形成的小白点,对宝宝没有危害;但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的冲调,如:水温过高、猛冲猛摇等,都会导致挂壁严重。因此,建议家长严格按照奶粉罐上冲调水温和比例要求,来回轻搓奶瓶或抓握近瓶口1/3处轻摇冲调。


更多关于奶粉“挂壁”的探究,欢迎参考奶粉智库评测中心的专业试验奶粉为什么有挂壁?我们做了个试验


微信图片_20220905101313.png


奶粉本身的乳清蛋白活性高,冲调时易形成泡沫、脂肪含量也与泡泡数量呈相反关系;但奶粉冲调起泡还多与跟冲调是否得当有关,水温过高或过低、猛冲猛摇、用力搅拌,都容易让奶液产生更多泡泡。家长们在冲调时,需根据罐体提示水温进行冲奶,手法更轻柔些;并静置待泡沫消失后,再给宝宝食用,不然吸入过多泡沫,影响消化、容易打嗝。


更多关于奶粉冲调“起泡”的探究,欢迎参考奶粉智库评测中心的专业试验:冲完奶,奶瓶里全是泡泡?我们做了个试验……


微信图片_20220905101348.png

对于奶粉的冲调和溶解性,家长们应该明确:奶粉的溶解性不代表奶粉质量,奶基原料、生产方式、贮藏时间、冲调方式都会影响奶粉溶解性,如:奶粉中含有的蛋白质遇热会凝成蛋白块,也就是那些没有被冲开的小奶块,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但是为避免冲调不当造成过多奶块被宝宝喝入,而导致打嗝、胀气和消化不良,家长们还是要严格按照奶粉罐体的冲调水温和比例要求,先水后奶、左右轻搓或顺时针慢转,能更好助溶哦~


更多关于奶粉“溶解性”的相关解读,可参考此篇文章:奶粉溶解差,就是品质差、吸收不好?答案是...


以上就是今天的“奶粉育儿高频10问全解”,如果你觉得有用,欢迎转发给身边的宝宝家庭;如果还有任何疑问,欢迎留言讨论~


(责任编辑:利佳洵)

来自:奶粉智库
分享
11
相关文章
我要评价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用户评论
小程序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