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以来,大健康产业的红利愈发凸显,其中母婴营养品更是越来越被重视。无论是品牌还是渠道,都渴望借助其找到增量、补充利润,以更好地活下去!
一方面是品牌及渠道对营养品不断提高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却是不可忽略的残酷现实。汇员帮数据显示,2021年营养品品类在门店的销售额下滑幅度最大,全年同比下降17.4%,仅在上半年就跌破了5%;更需要关注的是,2022年第一季度营养品在门店的销售额同比下降18.9%。通过两组数据,我们不得不警醒,营养品品牌在门店的销售、动销、服务、流转等或存在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经过多次与不同渠道沟通交流,加上长时间对行业的调研及观察,我们融合渠道的心声整理了5句话送给各营养品品牌,不妥之处还请各位交流探讨!
01.都在说战略共赢,但请少些套路多些真诚
“我们花时间花心思培育好一个品牌,但品牌为了销量天天爆破把折扣越做越低,最后没有利润了。”有渠道反馈到。品牌若总是低价拼杀,只顾收割顾客,短时间内看似提升了销量,但实际是降低了营养品的价值,最后只会做烂产品,做坏口碑,谁也挣不到钱。
别只想让渠道给品牌打工!某些品牌为了完成任务,把货全压到代理商手上,动销又跟不上,一个月销售就100万,却被压货压到了300万,货都砸在代理商手里,年底核算费用一看,辛苦了一年没赚到钱,只是给品牌白打了一年工。
有些品牌看产品卖得好就压渠道,卖不出去又怪渠道,说好的战略共赢,结果只顾自己。别做背信弃义的品牌,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才能赢得渠道的心!
02.都在说精耕动销,但请少讲故事多干实事
有些品牌承诺给渠道赋能做培训做动销,结果要么是只靠一份PPT走天下,解决不了门店的痛点;要么是敷衍了事,拍几张照片完成任务。品牌各种吹嘘有什么政策,做什么地推,承诺肯定会为渠道着想,吹得天花乱坠,结果渠道实际一看,心都凉了一半。
营养品早已告别了那个有产品就能立马动销的时代,当下消费者想要的是在门店得到有效的帮助和专业的指导。品牌与其一心吹嘘产品和动销,不如多结合门店需求,多做接地气、解决痛点的实事,指导门店卖好货!
03.都在说产品为王,但请回归本质单品制胜
房屋建的再好,地基不行迟早要倒。在这个竞争残酷、信息透明化的时代,产品要经得起去伪存真的考验,营养品的品质始终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现在消费者都会提前在网上“货比三家”,产品行不行,看用过的人怎么说,产品本身不行,做再多动销也是白费。
此外,火车开得快全靠车头带,保证品质的同时,也要重视打造核心单品。具备市场爆发力的单品更能突出重围,还能为品牌的其他产品引流,带动品牌发展。
品牌大单品要是深入人心,说到产品就能联想到品牌。比如引领藻油DHA赛道的纽曼思、酵母蛋白粉-安琪纽特、纯度80%DHA-童年故事、分段乳铁蛋白-新西特、牛初乳-生命阳光等。核心单品是引领品牌前进的实力与动力,更是品牌的最佳出路,没有大单品何谈大品牌?
04.都在说渠道为王,但品牌不力孤掌难鸣
当下市场“牌子多、品牌少”,尽管都在说渠道为王,但现在消费市场变了,仅靠渠道推力寸步难行,营养品品牌的拉力和品质的教育还是需要品牌来引领。市面上2000多个母婴营养品牌子,多数品牌体量在两三千万以下,品牌更需要反思,如何去渗透消费者日常,抢占消费者心智?
比如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利用KOL专业背书、评测种草、素人笔记和直播等方式多维度引起与消费者的共鸣,塑造品牌和渠道的形象,互利共赢,创造出品牌的独特拉力,否则渠道独自发力,只是孤掌难鸣。
05.都在说长期主义,但想挣快钱难挣大钱
继国家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以来,今年4月中国营养学会又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可见国家持续倡导全民注重营养,意味着机会越来越多,大健康市场必然有红利。当下母婴营养品市场,更需要品牌来打破僵局,和渠道一起探索找到长期发展之路。
想挣大钱的长期主义品牌,不要想着挣快钱。所谓乱世出英雄,市场越乱,品牌越是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拿得出优质产品、做得了精耕动销、给得出实用方法,不仅要让自己活得好,更要同渠道双向奔赴,让良币驱逐劣币。
想把营养品做大做强,品牌和渠道始终是利益共同体,品牌请对渠道多一些倾听,多一份责任;渠道则要对品牌多一些包容,多一点理解。尽管当下因为消费降级,母婴营养品在门店的占比下降、销量下滑,正是营养品的困难期,也是整个母婴行业的困难期,但我们相信这一切都是黎明前的黑暗。在品牌与渠道的共同努力下终将突破重重困难,迎来营养品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利佳洵)